赫尔松大战,俄罗斯的命运折点
上一篇分析过,乌克兰已经展开反攻(见 海马斯参战,乌克兰反攻 );乌克兰反攻的主要方向,是南部战场的赫尔松。
诡异的是,俄罗斯方面传出的消息,却非常矛盾。有消息指出,俄军正从顿巴斯主战场抽调兵力大举增援赫尔松;也有消息指出,俄军正在撤离赫尔松。其实,这些看似截然矛盾的消息,不过是俄罗斯一贯作风的延续——政治目标与军事目标背道而驰(见 北顿、蛇岛,俄乌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说的难听点就是眼高手低,不清楚自己的斤两,自大。
从政治角度看,赫尔松州首府赫尔松市是2月24日俄乌开战至今,俄军夺取的唯一一座乌克兰大城市,是俄军强悍战斗力的象征,是俄罗斯深得乌克兰人心的象征,政治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其一。其二,俄罗斯第二阶段,即重点进攻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在东部战场,完全控制顿巴斯;在南部战场,夺取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封死乌克兰的海岸线和出海口,将乌克兰变成内陆国,并接回所谓的“德左共和国”。其中,要实现南部战场的一系列战略目标,赫尔松就是基地,不可或缺。综上而述,从政治角度看,俄军必须守住赫尔松州,尤其是首府赫尔松市。
第二阶段南部战场之战略目标
但是,从军事角度看,赫尔松却是俄军的“死地”。第一,赫尔松位于俄乌战场的西南部,距离东边俄罗斯本土的距离最远,俄军的后勤补给困难。第二,俄罗斯向赫尔松输送后勤补给的铁路枢纽梅利托波尔、托克马克(都位于扎波罗热州)三天两头遭到海马斯的攻击,仓库被炸,铁路被毁,俄军后勤补给极度依赖的铁路运输遭到重创。第三,包括首府赫尔松市在内的赫尔松主战场位于第聂伯河北岸,俄军后勤补给需要穿越第聂伯河,而第聂伯河上的四座桥梁都已经被乌军炸到不能通行,俄军选择搭设浮桥渡河,但浮桥的运输能力和安全性更是堪忧。可以说,俄军的重武器已经很难运送到赫尔松主战场,弹药和面包也出现短缺。
赫尔松之战示意图
第四,赫尔松州是第聂伯河入海口冲积而成的大平原,第聂伯河将赫尔松州分为南北两部分,首府赫尔松市位于第聂伯河北岸。除了首府赫尔松市有大量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可以凭险据守外,其它地方都是无险可守,数万俄军手持轻武器在无险可守且后路切断的第聂伯河北岸冲积平原挖战壕,阻挡有北约武器、情报加持乌克兰机械化部队,说白了不就是等死吗?
第五,就是4月份全网热议的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沉没事件。赫尔松州以及俄罗斯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尼古拉耶夫州和敖德萨州都南临黑海,俄罗斯黑海舰队可以非常方便的向陆地上的俄军提供支援,甚至大规模登陆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聚歼乌军。但随着4月14日莫斯科号被乌克兰用海王星导弹击沉,吨位上黑海舰队一夜损失1/3的吨位,作用上黑海舰队失去导弹防空网,从此黑海舰队再也不敢靠近前线,遑论支援地面俄军以及登陆敖德萨。南线俄军自此失去来自海上的支援,只能独自支撑南部战场。随着6月份西方援助的鱼叉反舰导弹抵达乌克兰参战,黑海舰队连驻地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都不敢呆了,剩余军舰遁回新罗西斯克。八年前,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住黑海舰队驻地。现在驻地有了,黑海舰队却快要没了,连驻地也不敢呆了。
综上而述,从军事角度看,俄军应该赶快撤离已成死地的赫尔松市,撤到第聂伯河南岸构建防线,与乌军沿着第聂伯河南北对峙;且越快越好,晚了就撤不了了。其实,现在第聂伯河上的四座大桥被炸到不能通行,北岸的俄军已经很难撤到南岸了。几百米宽的第聂伯河不比十几米宽的捷捷列夫河,游泳就能游过去,武器装备就更不用说了。
目前,乌克兰并没有强攻困守第聂伯河北岸的赫尔松俄军,而是继续打击赫尔松俄军的后勤补给。包括赫尔松州的第聂伯河大桥,扎波罗热州的铁路公路枢纽,这几天更是蔓延到克里米亚州的铁路公路枢纽,几乎每天都遭到海马斯火箭炮的攻击,乌克兰这是要完全切断赫尔松州乃至扎波罗热州的俄军后勤补给,让赫尔松俄军弹尽粮绝的架势。
乌克兰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赫尔松并不是俄罗斯的土地,俄军并没有保家卫国的buff加持。虽然俄罗斯曾将当地俄军的家属搬家到赫尔松定居,但在后路断绝的背景下,俄军家属也不敢继续呆在赫尔松。内无积粟,外无援兵,也没有守土保家buff,困守赫尔松的俄军时间一长会被击穿心理防线,进而自乱阵脚,不战自溃。而且,守军数量越多,崩溃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所以俄罗斯增兵赫尔松正是乌克兰希望看到的。
在赫尔松俄军自乱阵脚、不战自溃之时,乌军趁势反攻,就能事半功倍,一举歼灭赫尔松俄军。一旦占乌克兰战场俄军总兵力1/5的赫尔松俄军被歼灭,南部战场被撕开一个大缺口,乌军向南可进攻克里米亚,向东可夹击扎波罗热,进而会同乌军主力夹击顿巴斯,乌克兰战场将变成多米诺骨牌,一块接一块连带着崩盘。
更为忧虑的是,一旦乌克兰战场崩盘,俄罗斯败退回国内,俄罗斯二次解体甚至永远消失的倒计时恐怕也将开启。俄罗斯是四战之地,北面的美国,西面的欧盟,东面的中国日本,南面的土耳其伊朗,可以说世界上一大半大国强国都是俄罗斯的邻国,且对俄罗斯都不怀好意。一旦俄军惨败乌克兰,俄罗斯人会害怕被群起而攻之,分离势力更会借机兴风作浪。俄罗斯国内的恐惧与混乱会反过来影响邻国,刺激邻国的欲望与恐惧。
中国人一直批评俄罗斯对西方妥协(见 俄罗斯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 ),一旦俄罗斯被西方趁机全盘接受,中国将被欧美的“O型包围圈”锁死在东亚,所以中国必然先下手为强,至少抢到西伯利亚,控制中亚,扩大纵深,保障能源。土耳其伊朗也有与中国同样的忧虑。邻国的欲望与恐惧,又会反过来刺激俄罗斯国内的恐惧与混乱。恶性循环,相互猜疑之下,俄罗斯恐怕将不复存在。
美国的O型包围圈
基于政治考量,俄罗斯必须死守赫尔松,尤其是位于第聂伯河北岸的首府赫尔松市;但是基于军事考量,包括赫尔松市在内的第聂伯河北岸是俄军必须尽快撤离的死地。于是,前面提到的矛盾一幕就有合理的解释,俄罗斯从顿巴斯主战场抽调兵力大举增援赫尔松,据说抽调了20到60多个BTG(军改后的俄罗斯军事单位,也被翻译成“战术营”),目前赫尔松俄军在4万到8万之间,折中一下就是6万,约占乌克兰战场俄军总兵力的20%;但第聂伯河北岸的赫尔松主战场又确实是死地,所以第聂伯河北岸的俄军要后撤到南岸,赫尔松俄军的指挥部已经先行后撤到南岸。
只是,政治意义重大的首府赫尔松市,可是在第聂伯河北岸啊。因此,莫斯科应该会强令赫尔松俄军将主力部署到北岸,死守赫尔松市。但也不能排除,莫斯科幡然醒悟,听取前线将士的意见,放弃赫尔松市在内的第聂伯河北岸,将赫尔松俄军撤到南岸构建防线,与乌军沿着第聂伯河南北对峙。但考虑到莫斯科一贯政治挂帅,不顾军事上是否合理的秉性,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为妙。
但不管哪种选择,赫尔松市基本是保不住了。赫尔松市是2月24日俄乌开战以来,俄军夺取的唯一一座乌克兰大城市,是俄军强悍战斗力的象征,是俄罗斯深得乌克兰人心的象征,政治意义重大。赫尔松市被乌军夺回,乌克兰的士气斗志,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援和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的队友和中立势力对俄罗斯的看衰,俄罗斯国内对俄军战斗力的质疑和反战浪潮,都会跟着大幅升级。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处境会更加艰难,区别是闪电崩溃还是慢性死亡。
其实,自从3月末俄军败走基辅的那一刻起,俄乌战争的结局就基本注定了。俄罗斯并没有斩首原乌克兰中央政府,扶持起新的亲俄的乌克兰中央政府,那么俄乌战争就会被基辅宣传引导为俄乌两国两族的国仇族恨,乌克兰人全民抗战辅之以西方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支援,兵源不缺,武器不缺,乌克兰人的战斗力将是无穷无尽的,俄罗斯最终只能全面撤出乌克兰。只是,之前乌克兰的要求是回到2月24日之前的控制线,也就是俄罗斯还能保住克里米亚和顿巴斯俄控区;现在随着形势变化,乌克兰的胃口变成回到1991年分家时的边界,即俄罗斯必须撤出所有乌克兰法理上的领土。美国与阿富汗(伊拉克)实力对比的悬殊程度远超俄罗斯乌克兰,美国都搞不定的事情,遑论俄罗斯了。
俄乌战争止于克里米亚
这是因为,当下是全球化和地球村时代,任意一个地区都是国际势力扎堆,都不存在绝对强势的力量。一旦各方势力插足进来,单挑变成群殴,仗就没法打了。以俄乌战争为例,2月24日开战,2月26日西方决定支援乌克兰,俄乌战争开始变成群殴;2月28日首批西方援助抵达乌克兰,俄乌战争正式变成群殴。通过互联网获取到的大数据辅之以云计算,西方仅用3天时间就确定乌克兰不会崩溃,值得大力支援。
换而言之,“灭国”战争,如果不能“3天之内杀了你”,纵然最终能获得胜利,代价也一定是极其惨重的。对内是漫山遍野的废墟和无穷无尽的仇恨,对外是蠢蠢欲动的一众邻国,内外交困,谓之乌克兰模板(见 台湾的新变数,美国的“乌克兰模板” )。